明末佛教研究 120


(二)《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如前所舉,天臺學派重視淨土教的弘揚,乃為不爭之論。智者大師也留下了一卷《阿彌陀經義記》,至宋代,天臺宗山外派學者孤山智圓(西元九七六~一〇二二年),也撰有一卷《阿彌陀經疏》(註三),明初的蘧菴大佑(西元一三三四~一四〇七年),視其教判立場,亦係天臺宗人,依五重玄義,準孤山判攝,撰《阿彌陀經略解》一卷(註四)。無盡傳燈,讚歎此書有云:「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義闕。以略探廣,從容中道,余於吳門蘧菴大師《略解》見矣。」(《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自序,參見《卍續藏》九一‧七六四頁上─下)

由於《阿彌陀經略解》太好了,故依之而撰《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也就是說,以《阿彌陀經略解》所述的內容,發揮圓滿中道的圓教淨土,這是對於經中所示「一心不亂」義,給予的評價。如其自序中說:「今之為鈔,而特(題)為「圓中」者,意以極樂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證於極樂之妙有;微妙有而莫顯於此心之真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則圓中圓滿,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為鈔焉。意欲讀是(阿彌陀)經而修行者,顧名思義,誠宜一心不亂,而萬慮皆忘,則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續,則妙有之理顯。行成而見佛,心淨而華開。娑婆之印壞而極樂之文成。印壞所以空其情,是之謂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