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學綱要 125


因為不知五戒的內容,雖受戒,亦不得五戒,所以首先說明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現在既已大略明白,自可求受五戒了。

可是,求受五戒也不簡單,根據《優婆塞戒經》的規定,需要受了三皈六個月以上,始允於考查合格之後,予傳五戒。(《大正藏》二四.一〇四九頁上)也有主張於三皈之後,須有三年或一年,最少四月,方許進受五戒的。但在佛陀時代,在家弟子信佛之後,三皈五戒,乃是接連並受的。比如佛陀最初的優婆塞弟子,是耶輸伽的父親,信佛之後便是這樣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四分律》卷三二〈受戒犍度〉之二,《大正藏》二二.七八九頁下)以此可見,三皈之後,不必經過四月、六月乃至三年的時間。因此,也有人說,佛時的利根人可以如此,末法時代的鈍根人則不可如此,實際上,我們一般的狀況,並不講究這一問題。有人皈依三寶一輩子,也不求受五戒,有人剛進佛門,適巧遇到傳戒的機會,也就三皈五戒一齊受了。這在泰國,更有不同,他們的在家弟子,每逢佛日(齋日)進寺院,每次必受三皈五戒,我想那是為使戒品的堅固,絕非為了失戒而予重受的。此在中國不妨也可仿效。這與修持中的六念很有關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應常念,所以三皈五戒,應該經常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