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百希望一千,有了一千希望一萬,乃至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而到希望壟斷世界的經濟,整個世界,都屬於他一人所有。其實,這在工商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是受到鼓勵的;在民生主義的大同世界中是不受歡迎的;在我們的佛教中,更是不予許可的。財富可以造福人群,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財富能夠成為人的主人,人們反成為財富的奴隸,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財富是身外之物,這是誰都知道的,但要把財富看作身外之物來支配,那就很難做到了。所以財富是最可能役使人的一樣東西;所以佛教的出家人,是主張不蓄積財富,乃至以為捉持了財富,都是犯戒的行為。釋迦世尊看透了財富對於人們的束縛性,以及人類對於財富的佔有欲的強烈感,所以解除了出家弟子們的這一條可怕的鍊索,乃至禁止出家的弟子們捉持財富,否則的話,老是在財富的問題上動腦筋、起貪著,那還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嗎?那還能夠一心一意地為道而努力嗎?
置財富於無用之地,在佛教初創的時候,的確是可以做得到的。日中一食,是從沿門托鉢而得;樹下一宿,是到處可以求得的安身之所。印度的熱帶樹,樹身高大,樹葉茂密,宿於樹下,幾乎是在天然的帳篷之內。印度的氣候是很熱的,即使最冷的冬夜,佛陀試驗,也僅需三衣就可禦寒了。同時,印度當時的風俗,死了人多半是抬入屍林(相當今日的公墓),露天放置,任其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