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五分律》中,略有不同,共計二百五十九戒: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一單墮(較《四分律》增加一條輕師戒,但其戒本中只有九十條)、四悔過、一百零八應當學、七滅諍。
《十誦律》則為二百五十七戒: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一百零七(戒本是一百一十三)應當學、七滅諍。
《僧祇律》則為二百一十八條: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二單墮、四悔過、六十六應當學、七滅諍。
《解脫戒經》是: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九十六應當學、七滅諍,共為二百四十六戒。
至於戒本的文字,那更有互異之處了,比如《四分律》戒本,就有六種不同集法的本子。在這六種律本之中,以《五分律》的戒律最多,《僧祇律》的戒條最少。它們的差數,也多在於應當學的威儀戒中,其餘七項,出入較少。不過,除了四棄與十三殘之外,各本的條文次第,先後排列,也不一致。這該是由於各部編集者的看法不同所致。至於佛陀制戒的先後次第,除四棄法可從《僧祇律》中得到說明,其餘的何者在前制,何者在後制,如今已無從查考了,實際上這也不是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