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學綱要 29

稱之為齋,合起來,便是八關戒齋。

再說,菩薩戒,在中國的近世,通行《梵網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於四聖六凡(地獄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為或可受戒)的一切眾生,所以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近年,臺灣傳授菩薩戒,僧俗分開,出家人受梵網戒,在家人受《優婆塞戒經》的六重二十八輕戒。其實,這是尚有討論餘地的;因為《優婆塞戒經》中,明明告訴我們,六重二十八輕戒,乃是菩薩戒的根本,並非即是菩薩戒。

照理說,菩薩戒不論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過,佛法雖講平等,乃是講性體上的平等──立足點上的平等,不是講事相上的平等──沒有老少,沒有尊卑,沒有前後的平等;佛說人皆可以成佛,因為人皆本具佛性,眾生不是諸佛,因其佛性未顯。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級和層次的,從三皈五戒,級級增加,層層上升,以三皈為基礎,菩薩比丘為具足,受了三皈戒的人,自然不能等同菩薩比丘戒的戒行,卻沒有一個菩薩比丘是不受三皈戒的。以此可知,三皈僅是引導入門的方便,菩薩比丘才是進入佛門的最後身分。三世諸佛在人間成佛,也都現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皈戒的人,應該繼續發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應該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