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進入初住的賢位,所以圓教有上根人於一生即入初住位(相等於藏教的佛位)的說法。相反地,如果信心薄弱,願力危脆,根器下劣者,即使過了十千大劫,也未必能夠進入初住的階位。
現在,且將六大段落的五十二個階位,分述如下:
-
十信位:所謂十信,又叫作十信心,就是: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迴向心,8.護法心,9.戒心,10.願心。
在此十個階位的漸次進升之中,調伏三界的見思二惑,見惑是一切的妄見,如我見與邊見等;思惑是一切的煩惱,如貪瞋癡的迷情等。在此十信位中,雖不能把見思二惑斷除乾淨,但要把它們調理治伏,不使繼續為患。否則的話,永不能入賢位,永受三界的煩惱困縛,永遠沈淪於三界生死的大漩渦中。
-
十住位:所謂十住,又叫作十住心,就是:1.發心住,2.治地心住,3.修行心住,4.生貴心住,5.方便具足心住,6.正心住,7.不退心住,8.童真心住,9.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
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斷除三界內的見惑,第七住斷除三界內的思惑,到此,不再為那貪瞋癡的煩惱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繼續增加生死的業力,而證入(階)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斷除三界之內的塵沙,調伏三界之外的塵沙。所謂塵沙,乃是天臺宗所立「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我人的涅槃之道而致沈淪生死;塵沙,則障礙我人化度眾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謂塵沙,也相似唯識宗所稱的所知障。由於所知有障,而不能通達多如塵沙之數的度生法門,所以稱為塵沙。
於此十位中,是以「從假入空」的觀想法,得見真諦之理而開慧眼,成一切智。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寂滅一相的空智,稱為一切智。寂滅空如,便是萬法的實相,所以稱為真諦之理。
-
十行位:所謂十行,又叫作十行心,就是:1.歡喜心行,2.饒益心行,3.無瞋恨心行,4.無盡心行,5.離癡亂心行,6.善現心行,7.無著心行,8.尊重心行,9.善法心行,.真實心行。
在此十行位中,漸斷界外塵沙,以「從空入假」的觀想法,見俗諦之理,而開法眼,成道種智。道種智又稱為道種慧,道亦可以解作法門,法門有無量,道也有無量,通達無量之道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以真諦而言,諸法的實相是空如寂滅的,但要體會諸法實相,必須要假俗入真;因為眾生的存在,是存在於虛妄幻有的假相或俗諦之中,如要自救出離、救度眾生,那又需要從實相的真諦上迴轉到幻妄的俗諦中來,利用那通達了無量法門的智慧,來自救救人,便是「從空入假」,便是「見俗諦之理」。前所謂「慧眼」,是指見到「真諦之理」,是知諸法實相的智慧;此所謂「法眼」,是指得到「俗諦之理」,是通達救度法門的智慧。
-
十迴向位:又叫作十迴向心,就是: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心,2.不壞迴向心,3.等一切佛迴向心,4.至一切處迴向心,5.無盡功德藏迴向心,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心,8.如相迴向心,9.無縛解脫迴向心,10.法界無量迴向心。
在此十迴向心的十個階位之中,調伏無明,修習中觀。所謂「無明」,前面說過,這也是天臺宗所立的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涅槃之道,塵沙惑障礙菩提之道,無明惑則障礙中觀之道。不真不俗,即真即假;見真諦的寂滅實相,但不呆滯於寂滅的一念上;見俗諦虛幻,所以隨順化導而不與俗情同流合污,這就是中觀的道理。無明是一種微細的煩惱,斷去一分無明,即可證得一分中觀的道理。十迴向位,只是調伏無明,初地以上,才能漸斷無明,無明分分斷除,聖位也地地高升,直至等覺菩薩,斷盡最後一分無明,便入佛地,成等正覺。所以在十迴向位,尚未證得中道觀,僅因調伏無明而修習中觀。不過,自第八住至十迴向圓滿,已是修行道上三不退位的第二不退了,此稱為行不退。也就是說,所證的解脫之道,已與第一義諦的中道合一相應而行了。
至於退與不退的問題,《瓔珞經》有這樣的說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六度之一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又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大正藏》二四.一〇一四頁中─下)以此可見,菩薩修行,須以般若(智慧)為主,不修般若,便不能入第七住位;不入七住,即難保不退,如若一退,雖到六住,仍可能要作惡千劫而不知回頭了!
-
十地:所謂十地,地是能生能載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的無量法門,能載無量眾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直至究竟佛地,便是等虛空,遍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高深而無極限了。十地的名稱是:
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
從初住至十迴向,一共三十個階位,乃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稱為三賢位。十迴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一分無明,便入初地。十迴向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而證第三不退,稱為念不退,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初地以上,便是聖位菩薩了。
聖位與賢位的分別,乃在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破除無明及顯現三德的智慧,便稱為佛眼。此所謂佛眼,實即指的體證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慧而已。能夠體證了真俗圓融的道理,便是開了佛眼,但此絕非止於口頭說說,一定要徹心徹性地親證之後,才能算數。能夠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夠如此地空有雙照,真俗圓融的智慧,便稱為一切種智。其實,中道觀也好,佛眼也好,一切種智也好,都是指的一樣東西,那就是能破無明能顯三德的智慧而已。無明不破,三德不顯;顯了三德,才入聖域的階位。所謂三德,乃是大涅槃的祕密藏,那就是:體證了佛性本體,稱為法身德;如實明了覺知一切的法相,稱為般若德;遠離一切繫縛而得大自在,稱為解脫德。所以,初地以前的菩薩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生死,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的,能夠自由作主的。所謂念不退,是指了知生死本際,涅槃本際,煩惱本際,菩提本際;生死涅槃,煩惱菩提,不一不異,念念能與佛智相應的意思。所以,菩薩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現,雖是菩薩,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態出現,教化有緣的眾生。但要究竟成佛,尚須地地破除無明,地地分證中道,地地增顯三德,地地開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雲地,再破一分無明,便進入一生補處的等覺階位;所謂等覺,乃是相等於佛而又略微不同於佛的意思。到了等覺位的菩薩,除了佛陀,無人能夠測知等覺與佛的不同之處。
所謂一生補處的生字,是指尚有一分變易生死未了的意思。凡夫與賢位的菩薩,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稱為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聖位菩薩,自初地(《瓔珞經》謂自八地)以上脫離三界的分段生死,他們每破一分無明,每更向上一層,也是稱為生死,那是叫作變易生死(《大正藏》二四.一〇一六頁下);僅餘一分無明,僅須更上一階的等覺菩薩,便稱為一生補處。但也可以解作:尚有一次八相成道中由兜率天下來人間,投胎、住胎、出世、出家、成道、說法、涅槃之後,不再受生的意思。
以上是對於菩薩階位的約略介紹,若要細論,則每一個階位,均有不同的意義,為了篇幅所限,只能介紹到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