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學綱要 349

所以稱為遮戒。

受戒持戒的功德是很大很大的,受戒而不持戒,罪過也是很大的。有賞有罰,乃是必然的道理。受持一戒有一戒的功德,犯破一戒也有犯破一戒的罪過,受持重戒的功德大,犯破重戒的罪過也大。所以我們在受戒的前後,一定要把輕重戒的內容,認識明瞭。

至於輕重戒的名稱,各種戒本有各種不同的稱呼。

以重戒來說,《瓔珞經》稱十條重戒為「十不可悔」,《梵網經》稱為「波羅夷」,《瑜伽論》戒本稱為「他勝處」,《優婆塞戒經》稱六條重戒為「六重法」。

以輕戒來說,《梵網經》稱為「輕垢」,《地持經》名之為「突吉羅」,《瑜伽論》翻為「惡作」,稱為「違越」,《優婆塞戒經》稱為「失意罪」。

這都是根據戒罪的功用及其罪性的分量而立的名稱;名稱雖異,所指則一。《瓔珞經》說:「十重有犯無悔」;犯了輕戒,「得使悔過,對首悔滅」(《大正藏》二四.一〇二一頁中)。

犯了十重戒沒有懺悔除罪的方法,所以稱為不可悔;犯了重戒等於人斷了頭,不能再以任何的佛法之藥來救治,所以稱為斷頭罪,波羅夷就是斷頭的梵文音譯;犯了重戒,即被他來的外在的敵對的魔法戰勝,所以稱為他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