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現象在在說明了眾生業力的因果報應,佛陀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憐愚癡的眾生,無非是在自作自受!弟子們雖希望佛陀繼續住世教化,可是佛陀的色身已經衰邁,化緣已盡,佛陀要入滅了。
入滅之前,佛陀由王舍城北的靈鷲山,經毘舍離城向北,雖以老病之身,仍不放棄每一個沿途教化的機會,終於到了一個邊地小國的拘尸那羅城(Kuśinagara),就在那個城外的娑羅樹(śāla)林之中,度了最後一個弟子,向弟子們做了最後的咐囑叮嚀。
釋尊的一生,不論處於任何環境之下,總是慈悲寬大,總是以深邃的智慧化人,總是以偉大的人格感人;他沒有說過一句出之於激情的話語,也從沒有一個訴之於感情的動作。比起其他各宗教的教主,釋迦牟尼確是一位最能表達人類之莊嚴的大師,也是最能發揚人性之光輝的大師了。不像一神教中的人,強調神的權威,埋沒人類的莊嚴,發展神權的迷信,抹煞人性的光輝。
佛陀的教團
佛教的教團,即是教徒的社會,稱為僧伽(Saṃgha)。它的命意含有出家與在家的七類分子,不過這七類分子是有高低等次的。
當五位侍者得度之時,即有了比丘;佛的姨母摩訶婆闍波提夫人出家時,便有了比丘尼;由於佛的親子少年羅睺羅的出家,就有了沙彌;由於未成年的女子出家,即增加了沙彌尼;由於曾經結婚的女子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