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152

應當量力衡情而做布施。後世佛徒每勸信眾效菩薩精神,盡捨內外所有的一切,用意雖善而違世之常情,殊為可惜!

孔雀王朝三傳而至阿育王,三王皆崇佛教而國力日益強大,至阿育王而達鼎盛。阿育王一死,國勢頓變,固由於嗣君之無能、仇佛。即其子達摩沙陀那王,依耆那教所傳,嘗於五印度建立耆那教寺院;其孫十車王,則為邪命外道造三洞窟精舍;其重孫多車王,不孚眾望,被大將補砂密多羅(Pusyamitra)取得婆羅門國師之助,舉兵權而弒王自立。孔雀王朝歷六王經一百三十七年(西元前三二二~一八五年),至此而亡。佛教不為阿育王的子孫所重,且為所仇,僧徒因之四散而向西南及西北發展。同時,阿育王逝後,達羅維荼族勃興於南印,希臘及波斯人則進窺於西北印,印度又成分裂局面。

中印的法難


補砂密多羅是孔雀王朝多車王時的將領,得婆羅門國師之助而擁兵自立,仍都於孔雀王朝的華氏城,建立熏迦王朝,此王既以婆羅門為國師,故用其言,以孔雀王朝之衰亡,歸咎於崇信無神及無諍的佛教。因此,重行曾為阿育王所嚴禁的馬祀(Aśvamedha),行馬祀之後,西征而得小勝,婆羅門教士便大振厥辭。

於是,藉政治的陰謀,推行廣大的排佛運動。當時佛教所受苦厄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