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17


有人說:通觀印度的歷史,得於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為印度誇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係而前進。西洋則發生於希臘的哲學與發生於猶太的基督教,在古代本相衝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於高楠順太郎及木村泰賢合著《印度哲學宗教史.緒論》)

四《吠陀》


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為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四階級


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1.《吠陀》天啟主義,2.祭祀萬能主義,3.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啟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制度的出現,乃在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於《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產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藉神職的權威而倡出四姓的階級:

神的信仰


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三十三神。然其實際神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讚頌,輒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為交換神教(Kathen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顯然帶有一神教的意味,故被人視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