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181

並且佛陀自己的生活也即是聲聞型的比丘身分。可是,佛陀以利他為要務的救濟工作,已說明了大乘菩薩的精神,只是當時的弟子們覺得,羅漢與佛的解脫雖同一味,羅漢終究不及佛的偉大,佛是由菩薩而成,菩薩也僅是指的未成佛前的釋尊。但在《阿含》聖典中,確有大乘的名目及大乘的思想。

《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大正藏》二‧一八五頁上),以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者為大士。

《雜阿含經》卷二八第七六九經(《大正藏》二‧二〇〇頁下),以八正道的修持者,名為大乘;《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頁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獨覺乘心者,或有發趣大乘者。」

《增一阿含經》卷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頁中),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

不過,具體的大乘思想,在原始聖典中是不易找到的。

菩薩道與菩薩


菩薩道對於佛世的弟子們,雖然嚮往和實踐的人不多,但也並不陌生,那就是佛陀的《本生譚》之大行。現在的《本生譚》中,難免已加入了後人增訂的成分,所以那些《本生譚》的故事,有些也是久已在印度流傳的素材,佛陀則嘗以菩薩修行應當以《本生譚》那樣的大行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