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202

所以科學家們已知道太空人在他有限的生命之中,可以航行一千年,到太陽系以外的恆星,再返回地球。

《維摩經》


本經在中國,自支謙至玄奘,共有六譯,而以羅什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最能流行於世。

本經以「般若」為其背景,但它消極地論空,卻積極地肯定有。故從宇宙論而言,它與《華嚴經》相通處很多。

在世界觀方面,本經願以我人的人格即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佛道的所在。以為我人的現實生活即是真如(法性)的顯現,差別的現象世界即是清淨的國土;把小乘解脫的涅槃境界,投置於現實的人格生活。它是繼《華嚴經》的思想,以全法界即是法身的顯現,而把佛法投向實際的人生,正好與小乘的逃脫人生的企圖相反。基於這個理由,便主張不捨道法而行凡夫之行,不斷煩惱而入於涅槃之境,能住於直心、深心、菩提心者,便是道場的禪定;真正的佛道,應從煩惱中、業中,發現佛種之所在。即煩惱而見菩提,不離生死而住涅槃,這便是《維摩經》的立場。

由於小乘人的偏重了生死,偏重出家生活,到了部派的末期,幾與人間大眾的生活脫節,《維摩經》的出現,確有振作精神以活潑佛教的氣象。本經的維摩詰居士,雖處於塵世,卻超越於世俗之上,發揮了偉大人格的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