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實際上,大乘佛教尚有淨心緣起的一系,因此,我國的太虛大師,經過三期的改進而分大乘為三系。初以1.空慧宗攝三論,2.唯識宗攝唯識及戒律,3.真如宗攝禪那、天臺、賢首、真如、淨土。(《太虛全書》三三一頁)
到了西元一九四〇年,太虛大師又將三系改為1.法性空慧宗,以法空般若為宗,2.法相唯識宗,以唯識法相為本,3.法界圓覺宗,包括法性及法相二宗,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華嚴(賢首)、法華(天臺)、淨土、真如等,無不盡入此第三宗的範圍。(《太虛全書》五二三~五二五頁)
這是站在佛法原本一味的立場而開出「法界圓覺宗」以圓融一切佛法的。實際上,原始的根本佛教固屬一味,但發展後的枝末佛教,能否仍是一味而圓融得來,似有很大的疑問。雖然太虛大師是受了天臺及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的影響,才設立了法界圓覺宗以取代圓教的地位。可是,天臺及賢首的判教法仍有待商榷,此到中國佛教史中再討論。
因此,近人印順法師,根據佛教的發展過程及其思想體系,將印度大乘佛教分為三大流:1.性空唯名論,是以龍樹為首的初期大乘,2.虛妄唯識論,是以無著為首的中期大乘,3.真常唯心論,是以佛梵綜合的後期大乘。(參閱印順法師所著《印度之佛教》及《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