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272


教難遍及恆河兩岸,一時法運頓衰,若非戒日王的皈依佛教,佛教的慧命即可能從此而斷!

戒日王禱於觀自在菩薩,一舉而戰勝了設賞迦王。可是,戒日王無子,故在他駕崩之時,亦即是戒日王朝衰亡之期,王僅有一女,嫁於南方婆羅毘邦的幼日王;戒日王死後,各邦又自行獨立,有的則不承認戒日王的繼承人選。當時有一位戒日王的大臣名叫有修,也想繼承王位,因其抗拒唐朝使節王玄策,而被玄策借西藏武力將他囚送到了中國。

戒日王之後,婆羅門教出了兩位傑出的學者,一是弭曼差派的鳩摩利婆多(Kumaril Bhatta),一是吠檀多派的商羯羅阿闍梨(Shankaracharya),這兩人在西元六五〇至七五〇年的一個世紀之內,恢復了《吠陀》經典原先的崇高地位,並對佛教做了無情的攻擊。

鳩摩利婆多的偉大著作是《吠陀真義評論》,婆羅門教的哲學因此大成,佛教的特色便因此消失,他雲遊全印,辯才無礙,弘揚其學說,攻破佛教。他是北印人,據說當他的南印派隆盛之時,佛弟子中竟無一人能夠勝過他們的議論;那爛陀寺的講學方式,一向公開,至此,因為無力降伏外道,只好改在內室講授。

至於商羯羅阿闍梨,他是南印度人,他在宗教哲學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