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284

繼而由於外道來佛教中出家的人漸多,他們習用咒語治病。至部派佛教如法藏部,推尊目犍連,盛說鬼神,咒法漸行。到了大乘密教,更進而以密咒哲學化,完成了高深的理論基礎。密咒之能產生效驗,那是無可置疑的,若言觀誦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質之佛?則尚有考察的餘地。

瑜伽與密教


密教又稱為瑜伽教,瑜伽(Yoga)在梵語中,是由馬和車軛結合之義的語根yuj而來,意譯為相應,此語最早用於《梨俱吠陀》中,後來沿用到奧義書時代,它的涵義是:依於調息等的觀行法,觀梵我一如之理,以合於梵而與梵相結。到了佛教中,即採用此法,依於奢摩他(止)及毘鉢舍那(觀)之觀行,與正理合一相應的情態,便稱為瑜伽。換言之,瑜伽是以止觀為其主體。

佛教採用瑜伽,始自釋尊,但是,釋尊不以瑜伽為達到解脫的最高方法,需要配合了戒及慧,定(止觀)才受到釋尊的鼓勵。釋尊特重於八正道,八正道的首要是正見,八正道的範圍是戒、定、慧。此可參照第二章所講。所以佛陀不是修定主義的瑜伽行者,瑜伽行雖受佛的利用,佛卻不即以此為究竟。但到了中期密教的瑜伽法,卻受了瑜伽外道波曇耆梨(Patañjali 西元第五世紀數論派人)所著《瑜伽經》的影響,以為瑜伽即可達成世出世間的一切目的。例如《大日經疏》卷三(《大正藏》三九‧六一三頁下)所說:「阿闍梨以於瑜伽得決定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