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293

又有毘覩波傳來無上瑜伽中最勝的「時輪怛特羅」,他的弟子時輪足,亦力為弘通。密乘之學,到此已經大備而達於頂峯了。

在波羅王朝十一代茶那迦王時,超戒寺的學風,堪稱最勝,護寺要職典掌寺門的諸師,號稱「六賢門」,那就是:東門寶作寂,南門智生慧,西門自在語稱,北門那露波,其次為覺賢,中則寶金剛和智吉祥友。他們博通五明,專弘密乘,尤其致力於無上瑜伽的「上樂輪」。並且也時時涉及顯教中的彌勒五論、法稱的因明七部─《正理一滴論》、《量決定論》、《量釋論》、《因論一滴論》、《觀相屬論》、《論議正理論》、《成他相續論》,同時亦注意寂天的《入菩薩行論》。

此後,超戒寺的法統雖不斷,卻無新的發展了,寺主之有名者則有吉祥燃燈智(即是去西藏的阿底峽)、梅呾梨波,以及阿底峽的五大弟子等。

無上瑜伽是基於大方便的融攝精神。本來是要從現實中降伏外道及惡魔,以達內外及身心之淨化;但此僅從內心觀想,降伏外道及魔而攝歸佛教,融入佛法。最後竟爾「即事而真」,觀外道諸神即為本尊,本尊世俗化,行者亦即以世俗化的生活為究竟清淨。這純是以聖位菩薩的立場自居,作著唯心觀的設想。只要觀想清淨就是清淨,觀想本尊就與本尊合一,本尊現出世俗之相,行者即行世俗事了。所謂左道密教,也就因此出現。

左道密教


所謂左道密教,是對以《大日經》為主的純密或右道密教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