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概說 56

於皇始年中(西元三九六~三九七年),以趙郡沙門法果,為道人統,以掌管僧徒。

在江南,僧正、悅眾、都維那等僧官之名的被認定,則由宋代之世開始。

第三節 南朝的佛教


宋武帝(西元四二〇~四二二年)企圖僧尼之淘汰而未實施,反禮遇什公門下的慧嚴及僧導等,至宋文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三年),躬自就道生及求那跋摩(Guṇavarman西元三七七~四三一年)等探究佛理,並下問尚書令何尚之有關因果報應之理,請高僧至內殿講經,又設八關齋於中興寺等,大加保護。又有慧琳參與國政而被世人稱為黑衣宰相。由此,當時望族之關係於佛教者極多,建康的佛教亦因之盛行。慧琳作有《白黑論》(均善論),論儒佛之同異,以此為契機而引出何承天的《達性論》,慧遠門下宗炳之《難白黑論》、《明佛論》,顏延之(西元三四八~四五六年)的《釋何衡陽達性論》等連續對佛教教理作相互間的論難。

在這時代,從事譯業的梵僧之可舉者,有於宋陽王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來華譯出《五分律》的罽賓佛陀什(Buddhajīva),元嘉之初來華譯出《觀無量壽經》的西域人畺良耶舍(Kalayaśas 西元三八三-四三一年)。宋文帝元嘉八年(西元四三一年)至建康,僅九個月即以六十五歲圓寂而譯出了《菩薩善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