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佛教史略 171


可是,正在王室崇信道教的先後,高句麗的佛教雖不受其本國歡迎,佛教卻出了幾位名僧,例如:惠亮遷至百濟為僧統;僧朗入中國,受梁武帝的器重;惠慈遊化日本,為聖德太子之師;曇徵對於日本文化的貢獻也大。

在百濟,初期的佛教中,也出了幾位名匠,例如:第二十六代的聖王四年(西元五二六年),沙門謙益,自印度求法回國,他在印度學梵文五年,洞曉天竺語言,深攻律部,莊嚴戒體,與梵僧倍達多三藏,齎梵本《阿毘曇》及五部律歸國,受到聖王以羽葆鼓吹而迎於郊外,安於興輪寺,召國內名士二十八人,譯出律部二十七卷,而成為百濟的律宗之鼻祖。同時有曇旭及惠仁兩法師,著《律疏》三十六卷獻於王。

百濟的聖王,亦稱為聖明王,日本初有佛教,就是由於他的介紹之功。到了威德王時(西元五五四~五九七年),百濟佛教向日本的輸出尤其積極,佛像、經卷、經師、律師、禪師以及佛工、寺工等等,相繼贈與日本;其中以惠聰律師最著名,被許為三寶的棟樑。第二十九代法王元年(西元五九九年),下令禁殺生,放民眾所養鷹鷂,焚漁獵之具。第三十代武王(西元六〇〇~六四〇年)亦篤信佛法,有名的僧人例如寂於中國的惠現、遊化日本的觀勒等,均為武王時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