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以專心念阿彌陀佛而逝。就他的思想而言,乃是立足於三教一致的見地,在其所著《無用堂遺稿》中可以見到,他的詩偈文章,多用老莊之遺意,又主張儒佛同詮之說。
無用秀演的法嗣,是影海若坦(西元一六六八~一七五四年),十歲投楞伽寺長老得牛,十七歲初見無用,十八歲披剃受戒,二十二歲受學經法,工夫精進,二十八歲以後篤信萬法唯心之旨,懇切參研,以致廢寢忘食,三十七歲受鳳山之請,初入慈受菴,來學者數百計。他的博學宏識,精於內典,兼通陰陽術數之學,操守清嚴,臨眾莊重,以禮法自持,著有《文集》三卷,已佚兩卷,現僅存詩一卷。
無竟子秀(西元一六六四~一七三七年),是清虛的第六傳,清虛─一禪─任性─圓應智根─秋溪有文─無竟子秀,是其法系。子秀長於詩文,著有《無竟集》,他也是三教一致論的主張者。
前面說到楓潭義諶的門下,開出三派。現在再予介紹:
月潭雪霽(西元一六三二~一七〇四年),十三歲出家,十六歲落髮受戒,後從楓潭,深受器重提獎,析達禪教之宗旨,亦出入於文藝詩書而能出口成章,最愛《華嚴拈頌》而每誦不絕口,大樹法幢,開導後學,得其旨者數十百人。門下出有喚醒志安,亦張鞭羊派之家風。
霜峯堂淨源(西元一六二七~一七〇九年),他出家雖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