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佛教史略 63

二十六歲參加承平七年(西元九三七年)於興福寺召開的維摩會中,即以理辯擊敗了南都的義昭;又於應和三年(西元九六三年),在清涼殿設法華會,論破了法相宗,世稱之謂應和宗論,於是名聲大振。至康保三年(西元九六六年),遂繼位天臺第十八代座主,僧官位次累進為大僧正。自行基以來二百二十年間,已未見有僧正的任命,故此係為良源的殊榮。

當時,比叡山因曾受火災而寺舍失修,異常荒蕪,良源悉心為之中興,重舉學事,力行法會,恢復了昔日盛世的狀態。另有自最澄以來,共有三塔或三院,即是比叡山的東西兩塔,加上橫川一塔。在此之前,由於智證門徒,力量不及,所以橫川地方景況寂寥,至良源時代,三院則達於同樣的繁盛。此真是事在人為了。

良源於寬和元年(西元九八五年)化去,享壽七十四歲。其門下之盛,堪與孔子與羅什三藏相擬,所謂門徒三千,賢士七十,四哲為最。源信、覺運、尋禪、覺超,號稱四哲。四哲之外,尚有性空、增賀、安海,亦為一時龍象。

由源信及覺運之下,分為二流。

源信隱於橫川兜率谷之惠心院,專以著述為己任。著有《一乘要決》三卷、《大乘對俱舍抄》十四卷、《妙行心要集》六卷、《往生要集》六卷等,共有七十餘部百五十卷。寬仁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六歲。以其學風所被,弟子們即形成一種門風,自此以下,出一學派,仰源信為創祖而稱惠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