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所說者
- 《維摩經》卷上,有說到淨土及道場的定義:
- 何謂淨土?〈佛國品〉說,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十善道)、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攝法、方便、三十七道品、迴向心、說除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等,皆是菩薩淨土。又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註二四)
-
何謂道場?〈菩薩品〉說,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神通、解脫、方便、四攝法、多聞、伏心、三十七道品、四諦、緣起、諸煩惱、眾生、一切法、降魔、三界、獅子吼、十力、無畏、不共法、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均是道場。又說:「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註二五)
《維摩經》所說的淨土及道場,是指的同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修道心,以道力而使心得清淨,便是國土清淨,心繫於修行的法門,此心便是道場。不必另覓他方佛土,不必另找清淨道場。相反地,心若不清淨,佛國對你何用?心不染於法,道場又有何益?
-
《觀無量壽經》第八種觀行法的「佛想觀」條下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註二六)
心想佛時,當下的那個心,即與佛同。這也是修證經驗中所見的自心佛,眾生居穢土,佛必居淨土,不論客觀世界的凡夫眾生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佛看世界是本來清淨的。此種經驗,若在佛果位上,當然永遠不變,若眾生從修三學而得者,很可能會變。若能念念修行,念念想佛,便能念念住於淨土,只要一念妄想起,那一念便回到了穢土。 -
《楞嚴經》卷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註二七)
以念繫佛,時時憶佛,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以「心想佛」,是同一種類的方法。依此方法修行,便可自得「心」地「開」悟,「入無生忍」,「歸於淨土」。修此方法的要領,是在守護「六根」,勿使奔放攀緣,而能「淨念」念念「相繼」之時,心自開而淨土自現。
2祖師所說者
- 禪宗六祖的《六祖壇經》中,兩度引用《維摩經》的淨土道場之說(註二八)。並謂:「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又說:「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常行十善,天堂便至。」「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註二九)
- 華嚴宗四祖澄觀的〈答皇太子問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註三〇)
- 天臺宗的智顗,於《摩訶止觀》卷五上,則主張「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註三一)
以上三例之中,前二例所說的「身中淨土」及「佛心」,是指修行成就的「清淨心」,故有「十善是天堂」、「心淨即西方」之說,亦有「心心作佛」、「處處成道」之見。至於天臺宗的「一念三千」,乃謂即此現前一念,不論淨穢,均具十法界的性相功德,心與佛相應,當下即是佛,當下即在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