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考 182

致使大眾化的中國佛教,一方面有利於集會修行,同時也即以做經懺為信仰佛的形式了。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再三強調「柔和」與「忍辱」的精神,這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堅定和柔靭的美德。此經主張稱名念佛,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作為修行方法,對於佛教普及化的功效極大,甚至未曾歸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急難病變,也會不期然地念阿彌陀佛,求觀世音菩薩,此為千百年來中國的社會人心,提供了無法估計的安定力與安全感。

二、諸宗共尊的經典


《法華經》具稱《妙法蓮華經》,在中國先後六譯,而三闕三存,即是第三譯的《正法華經》,第五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第六譯《添品妙法蓮華經》,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則為羅什三藏的譯本(註一)。

《法華經》對於中國佛教的重要,是非常突出的,一般人僅知天臺宗根據的主要經典是《法華經》(註二)。其實中國佛教大乘諸宗的代表人物幾乎都跟《法華經》有淵源,例如三論宗的吉藏大師撰有《法華玄論》、《法華義疏》、《法華遊意》(註三)。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歲時,即誦《維摩經》及《法華經》二經(註四)。玄奘的弟子窺基撰有《妙法蓮華經玄賛》(註五)。律宗的道宣十六歲誦《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