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的宗教信仰,則運用天啟或神示的符籙咒術,加以修持,而使自己的身心,長生久視,或者羽化、氣化、靈化,以期達到與天地萬物合一,與最高的精神世界同體,不僅飛行自在,而且了無心物世界的罣礙。此被稱之為仙、為神、為聖、為真,乃至佛教所稱的佛性或法身。名目與層次雖有不同,基於自利的要求則一。
佛教的密宗,中國的道教,印度的瑜伽派,從層次上說,由於佛教的緣起性空的基本思想,在於破除我執我見,雖用外道之術,仍不同於外道。術只是方便,空方為究竟。然在佛教的大乘思想,信佛學佛,非為自己,乃為一切苦海中的眾生,所以釋尊出家修道的起因,是見到了眾生生死的疾苦,故發願於其修行而悟得脫苦之法,再來廣度眾生。基於此一原理,密教根本經典之一的《大日經》第一卷,即標出:「佛言: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註)這裡面沒有提到空的智慧,因為空慧是屬於自內證的經驗,菩提心、大悲、方便,則為利他的大願與大行的範圍。縱然密教採用與外道類似的咒術,也非為了利己,只要對眾生有益,使眾生脫苦,任何方法都可以用的,故稱「方便為究竟」,而不以空慧為究竟。到後期的密教,極力強調般若的空與方便的悲,原因即在提醒自己,不要本末倒置,運作方便之際,連帶著要落實於空慧之上。尤其用以表明自己雖用方便類似外道,只要站穩空慧的立場,便不致與外道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