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淨人人見淨土。那是由於人心的淨化、行為的淨化而完成人間社會的淨化。目的是在指出,為了求生信仰中的佛國淨土或天國淨土,必須先在現實的人間,努力於心靈的淨化、生活的淨化、環境的淨化。
本屆會議中,引用的經證,除了上舉三種,尚有律藏、南北傳的阿含藏、《華嚴經》、《無量壽經》、《阿閦佛國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等。對於佛教歷史上的大宗教家、大思想家的探討,則有印度的阿育王等,中國的永明延壽及慈雲遵式等,藏傳的宗喀巴,韓國的元曉,日本的法然、親鸞、日蓮。以佛教的宗派而言,則已幾乎縱覽自釋尊以來的大小乘各大派系。以現代化的角度來說,本屆學術會議中,涉及的層面極其深廣,舉凡宗教、哲學、社會學、生死學、心理學、女性主義、非營利事業、環境保護等,均有論及。
我們的學術會議,目的在於集思廣益,研究歷史上各個傳承中所見所用的佛法,找出現代的意義,有利於現代人的身心世界。但在重視現實世界的人間性之同時,必須肯定信仰中的他方佛土,及自內經驗的自性淨土,否則,佛教便失去它的超越性,而會流於世俗性的社會運動。也就是說:講求人心安定、人類幸福、世界和平,乃是宗教徒的基本工作;由對於生死的關懷,而達成往生佛國、解脫生死、圓滿自在,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