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之所以採取這種教學方式,最重要是協助同學在選擇論文上作考量,同時也希望幫助同學在選課時,能和論文題目達成一致性的目的。

至於為什麼會分這三個方向呢?以中國佛學組而言,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中國的資料由中國人來研究,更能深入,也更能瞭解,當然,更容易弘揚中國的佛教。我們不希望產生中國人對自己的佛教反而弄不清楚的狀況,如果是這樣的話,將會對不起我們中國歷代的祖師,以及對中國佛教曾作了奉獻的思想家。由中國人來研究中國的佛教,會比其他國家的人來研究更為透徹,因為是母語文字的關係,我們會看到其他國家學者所看不到的地方。

而印度佛學方面,因為佛教是由印度傳來,所以課程包括原始的佛教、部派佛教的論典、大乘初期及中期印度佛教的經典、論典,由於牽涉到梵文及原典的研究,因此不斷地聘請國內外優秀的老師作指導。

為何要有原始的佛教語文的課程?雖然漢文很早就有《阿含經》的翻譯,但是已經翻譯出來的譯典,多多少少和原文有所出入,若能參考原典原文,在寫論文之時會是很大的幫助。至於部派佛教的阿毘達磨是佛學思辨的基礎佛學,像、《俱舍論》就是部派佛學的內容。而大乘初期及中期的經典,像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等,都是梵文書寫的印度佛教思想,我們應該要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