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我國佛教也能趕上國際佛教的時代潮流。」

發此願心,在因緣和合促成下,聖嚴法師即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建為起點,朝著層次分明的教育體制跨出穩健踏實的步伐,同時,法師也深深體悟到國內教界師資人才的需求殷切,以及文憑對從事佛教教育文化事業的必要性,因此,更積極以「發揚中華文化,提昇國際性的佛教學術研究,培植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及弘化人才」為辦學宗旨。

而佛教的教育人才即負責從事大學、佛學院授課任教的職務,弘化人才則從事於文字宣傳、通俗演講或組織行政管理等工作,緣此,聖嚴法師在教學方針及課程內容編排的設計上,咸以自由民主開放的作風,從語言學、方法學、邏輯學等各層面,訓練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與研究的能力,以及演講、報告、授課、治事攝眾的才能。

聖嚴法師並從佛教的深遠發展及個人性向不同的立場著眼,體認出佛教應從各種角度培育人才,所以,在他的計畫中,希望能成就學術的人才,也成就修行的人才,他更期許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秉懷「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的理念,以具備真正為人師範的條件,而這對全體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