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義教任副會長,出有每期九十六頁的《印度學試論集》年刊一種。此會是鑑於二次大戰之後,由於新型態的印度的確立,為了各項的活動便利,故聯絡了京都大學內的印度哲學、佛教學、梵語文學的三個小單位,聯合成立了如此一個綜合性的研究組織。它的會員雖以上述校內的三單位的教職員及學生為原則,但也和全國性的「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及「日本佛教學會」取得聯繫和協調。

2.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此所由藪內清擔任社長,今春曾到臺灣訪問的牧田諦亮博士,即為該所宗教研究室的負責人。該所為京大的附屬研究機構之一,其中分有日本、東方、西洋之三個部門,宗教研究室則屬於東方部的一個小單元,目前,該室共同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孔明集之研究」,參加研究者約二十人。由牧田諦亮主持中國佛教之研究,荒牧典俊主持印度佛教之研究。出有每期三百頁的《東方學報》年刊(非賣品)一種。說到此一機構之成立,我們中國人不禁要感到羞辱,因為它是利用義和團事件而得的中國賠款,於昭和五年建成了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到了昭和二十三年,始併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不過,能夠用來做佛教的研究發揚,又未始不是善舉。該室成立迄今,在塚本善隆博士主持之下,對於中國佛教史之研究,貢獻很多。即以戰後採用共同研究的體制而完成的,已有《肇論研究》、《慧遠研究》等的研究報告和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