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法會或誦經時穿上僧服,誰也看不出他們是僧侶。因此,我問了一位有僧侶身分的日本朋友,請他說明日本僧侶與俗人之不同,究竟在何處?他說:住於寺院而為信徒誦經祝福,並且具有僧侶資格者,名為僧侶;不住寺院而亦沒有僧侶資格者,即為俗人。僧俗之分,不在於修持或誦念,但在於是否住寺與信徒舉行喪葬等的佛事。
日本僧侶資格的取得,已如前述,是到各寺的大本山接受僧格的養成教育的生活訓練,不像中國或南方國家之有戒律的傳受。日本佛教自傳教大師最澄(西元七六六~八二二年)以來,即已不傳比丘戒,故其只有受持所謂「圓頓大戒」的菩薩僧而無比丘僧。可是,日本佛教的傳承,即是靠著這樣的菩薩僧,唯在明治以前,除了淨土真宗,各宗僧侶多還是獨身與素食主義者。
今天的日本僧侶,雖在宗教精神上已不是「人天的師範」,但因他們尚非無知之徒,以其素質而言,平均仍高於一般的俗人,故在日本社會中,和尚仍被大眾尊稱為「先生」(老師或夫子的意思),絕不會像我國的廣東人,如果早上出門見到和尚尼姑,即以為不吉利。而且,由於寺院生活優於一般的俗人,許多女孩子為了要嫁大寺院的僧侶之子,特別去攻讀佛教學或各宗的宗學,今年立正大學佛教學部第一名畢業的某女生,最近便嫁給了日蓮宗的僧侶。大寺院的僧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