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著著者對於戒日王以後的印度佛教所陳述的毛病,即可以推想而知了。

第三,本史的優點和缺陷:我們先說其優點,照理來說,凡是一件完美的事物,無論從什麼角度去衡量它、欣賞它,都會給你得到滿意的收穫。可是筆者非常幼稚,對本史的真實以及其所代表的價值,所見極淺,此當留請識者去品味。筆者所要說的,只是自己的一些觀感,是不是說的對,卻不能不就教於著者和本史的讀者了。在我的看法,著者雖在本書自序的末行客氣地說:「此書文字,因順手寫來,未加潤飾,不妥之處,尚希讀者鑒諒為幸。」其實他的文字並無不妥之處,無論是翻譯的文字,或是創造的句子,使人讀來都有舒暢的感覺。其次著者對於中國佛教的翻譯文學是有著相當素養的,所以他對印度原文,例如人名、地名,乃至朝代和各種事物的名稱,都能依照我國古人的方法把它們譯成中文,使得稍有佛學基礎的人,讀來倍加稔熟,而且極為順口,無形中也就增長了讀史興趣。再次,著者對於人物時地的原文音譯,常能將拉丁字母的拼音,不厭其煩地酌情附錄,使得它們常常有跟讀者見面的機會,加強了讀者的印象和記憶。

回過頭來說其缺陷,其實,如說本史真有缺陷,那或許是出於出版家的疏忽。即是書中錯字太多,誤排的也不少。錯字不說,單以誤排而言,已夠驚人!例如莫兀兒王朝時代的一位印度領袖薛沙王的生歿年代,說他生於一四八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