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不以「我」的利益為利益,所以也是最夠資格作為一個批評家的。
事實上,多數的批評家,都是不能把「我」放在一旁的。然而,批評家的情感之中,如果有了一個「我」的觀念,他的批評,便沒有價值。罵街式的批評,便是以「我」字為前提的批評,也是最最沒有價值的批評。有了「我」,便否定了「他」,「我」是純主觀的,「他」是純客觀的。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主觀的「我」是出於意氣,客觀的「他」是出於理智;意氣是熱惱的,理智是清涼的;在熱惱的氣氛中,是迷亂的,在清涼的氣氛中,是清醒的。所以,要想作為一個批評家,縱然自己是處身於敵對的一方,也應該首先使得自己的情感,從主觀的迷亂之中抽出身來,然後再以冷靜的態度,批評對方。否則的話,是謾罵而不是批評。謾罵與批評是不同的,謾罵可以損人,但也損了自己(不會有人尊敬罵街的潑婦),批評可以幫助他人,並也幫助了自己(對方接受了善意的批評,豈不感激)。
因此,批評家的態度,必須是客觀的,也必須是善意的。菩薩見到眾生造惡,不會瞋恨眾生,只會憐憫眾生,以憐憫的心情去作任何的批評,必定是善意的批評。
怎樣算是善意的批評呢?善意的批評,絕不抹煞對方的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