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適合修行的環境,所以我選中這裡。幸運的是,當時有一座天主教教會的樓房被大火燒了,無法修復,就給我們以廉價買下,花了好幾年工夫,修改成為現在這樣我們所喜歡的形式。」他在日本住過十二年,他太喜愛日本式的生活環境了。日本那些住宅式的寺院,既清潔高雅,又簡樸實用,就是我,也很喜歡。那也許正是我國唐朝時代寺院生活的形態吧?

在這三棟樓房之內,有佛殿、禪堂、講堂、小參室、齋堂、一個大廚房、三個小廚房,除了各樓有西式的小浴廁,另有日式的公共大浴室、洗衣房、木工房、裁縫室、庫房、冷凍室、個別的小寮房、數十人的統鋪大寮房,還有一個套房的貴賓寮。禪師個人的書齋,常住的大辦公室、資料室、《禪通訊》等出版物的編輯室。還有一個二十來坪大的圖書室。每到一個部分,均已有人在那裡工作或照顧,禪師逐一給我介紹他們的名字及所擔負的職務,偶爾也介紹他們在禪中心已住了幾年,是以什麼因緣而學了佛的。初進門時,除了禪師,未見他人迎接,現在讓我見到了十六位常住的職員會員,一一向我合十致敬。今春陪伴凱普婁氏訪問臺灣的貝克先生(Mr. Randall Baker)及森德培太太(Mrs. RuthSandberg),也在此時見到,他們好像見了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高興得不得了。據說,人數最多的時候,曾有五、六十名常住眾,近數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