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攻讀博士學位,他曾經住過臺北的慧日講堂,在臺灣大學讀完學士學位。可惜因為當天有事,只留了一封信給我,而沒能見到人。
當晚的演講於七點三十分開始,會場來了四十多人,超過了預先估計的十五至二十人。其中有一男二女是來自臺灣的中國留學生,他們是:張志清、林秀珠、吳麗君。另外有幾位是參加禪七的禪眾,特別趕來看看我另一面的學者深度及風度。在禪七期間,我談的是修行,乃是一位指導修行的禪師;進入學府,我又是一個研究佛教的學者。
當天的演講內容分成三點:
-
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傳承印度的佛教,創新了中國的佛教。它們的實踐系統和思惟方法都不大相同。
-
何謂中國佛教?是把印度傳入中國的大小乘經、律、論,吸收消化重新組織,完成了所謂小乘二宗、大乘八宗的中國佛教。至於中國佛教的定義,應該是指中國自創的佛教宗派,分成兩個方向:在思想組織方面的教義創新,有天臺宗及華嚴宗,在實踐方面的方法創新,則有偏重宗教信仰的淨土念佛以及偏重於禪定及智慧開發的禪宗各派。
-
什麼是中國禪宗?分為三期:六祖惠能之前是初期,重視禪觀方法。惠能前後一直到晚唐時代是中期,不重視禪觀而重視禪機。唐末至南宋之後是後期,演變成了參話頭、念佛禪、默照禪。其中的禪宗,跟印度佛教最大的不同,是不重視次第的禪定,而強調即定即慧、即慧即定、頓修頓悟、自悟自證。中國的佛教,特別重視如來藏思想。對於印度大乘佛教和藏傳祕密佛教所提倡的中觀學派及瑜伽學派,不容易受到中國人普遍的歡迎。
雖然如來藏系統的佛教思想也是來自印度,也被藏傳佛教吸收運用,可是中國佛教因為和儒家、道家思想背景配合調和,所以不習慣像中觀派及瑜伽派那樣的思辨哲學與分析哲學,而特別喜歡整體觀念的掌握,所以在中國古代文獻,很少有像印度、希臘那樣長篇的史詩。所以禪宗的語錄類似於《論語》、《孟子》、《老子道德經》那樣的體裁。
原定的演講時間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的演講,三十分鐘的聽眾問答,結果演講就用去九十分鐘,只好延長二十分鐘作為討論時間。有一位聽眾,可能是該校神學院的教授,懂得一些佛教,可是不以為然,他是有備而來,準備給我難堪,連問了三個問題,都很尖銳,使我陷於自相矛盾的難局,使得從禪七跟來的幾位聽眾有點吃驚,每當他提出一個問題,全場的空氣好似凝固起來。
其實,像這樣的場面,我已經驗太多,即以四兩撥千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