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41

使我得到很多的啟發,便提筆寫了一篇〈文學與佛教文學〉投刊於《佛教青年》,運用我當時所具備的一點關於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常識,調和著我對佛教的粗淺認識,主張佛教徒應該多尊重文學的作品,而且要寫文學性的作品;作者要講究技巧,透過文學的筆觸,能夠明白如畫地表現出佛經的理念,應該寫出悲心主義的文學作品,同時呼籲讀者們重視文學作品,而不要把它當成雕蟲小技來看。那時我主張:「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採納西洋人的特長,表達大悲佛陀的理想。」這也正是我當時讀書做學問的三個系統的匯合為一,那就是佛教的、中國的、西洋的。那篇文章發表之後,得到當時佛教界的兩位文藝作家,分別撰文向我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也接受了這一場挑戰,而連續又寫了兩篇的文章:〈再談文學與佛教文學〉、〈三談文學與佛教文學〉。真所謂好漢不打不相識,最後這兩位都成了知己的筆友,那就是張曼濤先生及無念居士程觀心。

不論這三篇文字,所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已經成熟,我當時要提倡佛教文學,重視佛教文學的用心,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後悔。也可以說,因為我自修過文學的著作和摸索過文藝的寫作,所以我能夠體會到要寫一篇文章,必須先要考慮到讀者是誰?他們是不是需要?能不能夠看懂?願不願意看我的文章?至少,要讓讀者讀我的文章不覺得是一種負擔、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