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似的例子看來,似乎複雜矛盾,他們的功能也都是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於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狀況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時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況,就可採用多元化的、多層面的教法來應對,只要能夠令人的身心健康、快樂、平安就好。

若從禪宗頓悟成佛的立場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傳流的佛經祖語,不過是修證方向的指示牌,它們本身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禪宗祖師把佛經祖語,比喻成葛藤絡索,這是說,如果死執文字的經教,反叫人受困擾。但是,沒有佛經祖語,還是不行,所以禪宗的《六祖壇經》,教人依據《淨名經》(即《維摩經》意譯)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的開示,修行者應當「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六祖又依據《金剛般若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張「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應無所住是不將一切現象跟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連繫起來,而生其心是以無我的智慧心來應對處理一切的狀況,所以,心不住法(現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產生功用,心若住法(現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縛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現前了。

因此,在六祖以後的禪宗祖師們,主張「道在平常日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