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覺得有什麼不能克服的難題,如果遇到連番的逆境現前之際,就難免要唉聲歎氣了。心靈環保的功能,便在於使我們養成一種得勝不驕傲、失意不喪志的習慣。可是對於一般人而言,勝而不驕者已難、敗而不餒者更難。有了心靈環保的工夫,便是有了精神修養的基礎,因為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和永遠的勝利者與失敗者,只要因緣改變,狀況立即改觀。一時的成功並不等於永遠有保障,一時的失敗也不等於永遠的絕望。因此,大家都知道說:「以平等心看待」,便屬於心靈環保的層面。
諸位一定知道,佛教是主張有因果觀念的,通常的說法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實際上光是如此說,是有問題的,因為不種瓜當然不得瓜,不種豆當然不得豆,可是,如果種瓜種豆而不得其法、不得其時,又不得其適宜的土壤、水份、陽光、肥料等,那麼,種瓜種豆就不一定得瓜得豆了。所以在佛法之中,除了因果定律,必須配上因緣定律。也就是說,凡事凡物一切現象的形成,從因到果的過程之中,尚有待以各種自然及人為因素的促成;其中主要的條件,稱為「因」,配合的條件,稱為「緣」。從最初的因,到最後的果,只是有其可能性,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以此可見,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
正因為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的因素固然極重要,外在的因素能否如個人所期待的那樣配合,也極重要;個人的自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