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本就是夢,我們的時間就是在夢中過去的,但是因果沒有過去,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事實上,佛教是積極、樂觀的,不是悲觀的。因為佛教不只是談苦、空、無常、無我,更配合因果的觀念來講。以一位菩薩而言,其起心動念皆要負因果責任;但以凡夫而言,其心雖動,若未表現於身口的行為時,通常不須負責任。
相信許多人都曾動過這樣的念頭:若見一可愛之物,便想佔為己有;若見一可憎之人,便想殺之後快。甚至為人母者,深為吵鬧的孩子所擾時,亦會動此念,但實際上並未付諸行動,使之成為事實。這種情形,以菩薩的悲心而言,已是犯了殺戒,但以常人言,並不犯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是夢中,可能常有這種念頭出現,可是在我們打坐時,就很少有人還會動念打人或殺人,因此,一個修行人,應該能夠做到平常就不會有此犯罪的念頭出現。
可能很多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某一景象,或讀某一本書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反應出現,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為我們在感應和反應方面,只反應出心象的一部分,就像名攝影家郎靜山先生的一幅攝影作品,是把四川的峨嵋、安徽的黃山,和長江三峽、黃河兩岸的風景,湊成一幅很美的山水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將所見、所聞和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