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壓力,是由自我與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對立所造成;家庭生計的壓力,是由經濟條件的收支不能平衡所造成;工作及課業的壓力,是因個人智能稟賦以及缺乏安全感所造成。其實,如能不受外在環境的現象所影響,不論是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心理的壓力就會自然消失,若能有樂天知命的修養,不論遇到順境和逆境,都能淡化與美化。

如果能有自知之明的修養,那些壓力,就會隨著自知程度的深淺而相對地減輕減少,乃至沒有壓力。自知什麼?包括自己的先天資稟、學習能力、意志力、體能、財力以及社會資源,加上時機的所謂命運福報,便能選定方向,盡其在我地從品德、才能、知識等各方面不斷努力,充實自己,成長自己,但求耕耘,不論收穫,你的壓力感,就會漸漸地消失。

對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不失望也不奢望,盡力而為,順應自然。對經濟問題,開源節流,量入為出,不浪費,當節儉,須常有危機感,但不要有恐慌感。享受人生,並不是耽於物質的欲望。貧窮不是恥辱,惜福乃是美德。

工作及課業,能優則優,不能優也並不等於走投無路。能擁有健全的人品、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境,才是人生的資本。不要盲目地被環境的風氣,傷害到你的身心,相反地倒應該影響他人,向你學習,如何地享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