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存在。從佛法的立場說,稱為「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空」是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施的事物;「無相」是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願」是無四願:無眾生可度,無煩惱可斷,無佛法可學,無佛道可成。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叫作無功用行,雖其度盡眾生,卻不以為有眾生可度或已度者。

此於一般人而言,很難做到,但何妨心存嚮往,試著練習,當你付出之時不是為求回饋,付出之後不再掛在心上。對社會大眾做了任何多大的貢獻,要想像著那是社會大眾共同的福報所感;相反地,由於有了讓你奉獻的機會,你應感激社會大眾成就了你的道業。雖然這是道業,你也不要覺得這是你做的一項功德。若能如此,你雖尚未實證「無我」的境界,卻是有助於你的自我的消融。

(四)超越的人生觀


超越的人生觀,指的是已經徹底得到解脫的聖人。現舉出如下的一則禪宗公案來說明。

洞山良价禪師曾說:「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接著又問:「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作麼生去?」後來有人將此告知石霜楚圓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