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接下去的經文便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止色蘊如此,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一樣;都是一個「不即」,一個「不離」-而不是「空就是空」,一無所有、抹滅一切的「頑空」。這才是真正能以積極態度看待世間的真智慧:首先,自我中心消除了,就要回到一己的生活中,與人相處,與物相接,與世間保持密切的關係與互動。而於互動交流中,並沒有我。為什麼?五蘊建構的「我」是虛幻不存的;但現象的假合存有,是誰的現象呢?是眾生的現象有、業力的現象有。如是,雖然了知五蘊皆空,不再受五蘊現象的變化,而昇起喜怒哀樂煩惱的情緒。煩惱空淨,但環境中自己的身體還在,還要吃喝,還要工作、生活,還存在人與人的責任與互動。這個存在,其一是我們原有業力的持續;其次,即是眾生還在,並未解脫離苦。所以,自己即或已經解脫,已是「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廣大有情並未離苦,須加以善巧救拔。也或者,行者雖已離苦,但業仍在-離苦,僅是離卻心靈的負擔,但昔日所造的業仍殘存著,並不因悟覺,從此便可不認帳了。
帳仍在,但認帳,並不意味著受苦。倘能「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認帳,僅是化被動的業力,為主動的布施,從自我拔度的苦厄中,進一步協助有情,拔度累世積集的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