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219

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我們中國人好求簡約,一般略稱為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闚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我們中國通常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原因是由於《法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法華經》,即是鳩摩羅什所譯。至於〈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由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藥罔效之際,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曇無讖,勸他至誠讀誦〈普門品〉,即可消障除病,能使身體恢復健康。沮渠蒙遜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去做,真的使他那場怪病,不藥而癒。因此,不但國主教令國人讀誦〈普門品〉,很多人也自動地讀誦〈普門品〉了。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普門品〉又是《法華經》中與我國最有緣的一品。

我們再來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1.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