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顧依樣畫葫蘆地上殿過堂盲修瞎參,不唯很少傑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沒有知識,自行且不知,那還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質,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間對於佛教也就越來越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來,總算由於楊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虛大師的倡導,以及印光、弘一、虛雲等幾位大師和歐陽竟無(漸)等的弘化,中國的佛教,已略有了轉機,唯因百廢待舉,舉不勝舉,故到目前臺灣的佛教為止,應革應興的佛教事業,尚在娃娃學步的階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國及高麗傳去(高麗是由中國傳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紀以後的事,故從本質上說,日本佛教是屬於中國型的,但自晚近個把世紀以來,由於接觸到了西洋的治學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學的成績,不但超過了中國,甚至已經獨步世界佛教的先鋒。因為日本的學者,既能利用中國佛學的全部寶藏,又能直接從梵文及巴利文中尋找根本佛教的原義,加上新的治學方法,便產生了輝煌的研究成果。雖然,日本佛教在解脫道的修持方面,已遠不及南傳各國的清淨和理想。
在佛陀入滅之後西元第九、第十世紀之間,印度婆羅門教的勢力抬頭,佛教受到無情的摧殘,佛教徒為了迎合當時的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