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種的「理佛」或第二種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種的「究竟佛」。因為從「放下屠刀」的時候起,已是佛性圓成的起步點,稱為「立地成佛」,等於是說「回頭是岸」。事實上,放下屠刀並非馬上就是佛,苦海回頭也並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這一層道理,對於禪宗的開悟,也可以觸類旁通了。許多人以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無心是佛」、「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並且以為一旦開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實,開悟並不即是成佛,乃至也並不即是見道,比如宋朝的高峯原妙禪師,自稱他一生用功,大悟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數。可見,開悟並非成佛,如說開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絕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禪宗的開悟,相近於「得法眼淨」──見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禪宗破了三關──本參、重關、牢關之後,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邊沿。如果以天臺圓教的「六種即佛」來衡量,禪宗破了第三的牢關,也僅同於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禪宗的祖師,當他們參到一個「入處」──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後,往往倒要隱於水邊林下去「長養聖胎」了,因為他們尚未進入聖階,充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