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群疑 26

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從原始的佛教開始,就主張比丘要身無長物︰一則是為戒貪,二則是為惜福,三則是為減少對身體的執著;出家眾固然如此,在家眾亦復如此。

出家沙彌就要遵守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戴首飾,不蓄銀錢、寶物等戒律。在家眾如果能夠做得到,除了銀錢必須使用之外,其他也應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個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謂六齋日,來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於惜福而放棄享受。此所謂享受的內容,應該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戴的和各種娛樂設施。這便是節流更重於開源,布施是為福報開源,放棄享受是為福報節流。

可是,釋迦世尊的身相,就有三十二種大人相,是一種福德、莊嚴、智慧相。傳說釋迦世尊也接受金縷袈裟的布施供養,也受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下了祇園精舍而供養佛陀。當時的福德長者們供佛齋僧時,都用上好美味的飲食,並且莊嚴、修飾精舍和供佛齋僧的場所;許多有名的說法之處,後來都成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園和花園。

從佛經裡面所見到的佛國淨土,例如︰西方的彌陀淨土以及《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