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寺有親近侍候君主的意思,故將九卿,也就列為九寺了。

那麼,佛教道場,怎麼也稱為寺了呢?這也有它的由來。據清一統志載:「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舍於鴻臚寺,遂取寺為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另有羅璧志餘的記載:「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於鴻臚寺。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

以此看來,中華民族雖重夷夏之辨,但對外來的佛教僧侶,仍以貴賓之禮接待,諒其固為重人,其實更是因為崇尚佛教文化的精神。其中尊重的程度,竟以九卿等列的寺舍為之別館,實是佛教的一大殊榮。但也因此,寺之為名,成了佛教道場的專稱。

唯於寺之稱號,曾在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西元四二四年)建僧舍為招提(Caturdiśa),這倒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四方僧人所居者;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〇五~六一六年),又令所有的寺院改名為道場,至唐朝以後,才將佛教道場重稱為寺,直到現在,未有大的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