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以精舍來表達印度僧伽藍的另一種意義而已。
《後漢書‧包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咸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因此,精舍又是學舍的另一名稱,在漢代又以學舍名為精廬的,但其精舍、精廬,都是精研學術的處所。中國佛教道場,以精舍為名的,是從晉代開始。《晉書》孝武帝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另以《學林新編》則說:「晉孝武幼奉佛法,立靜舍於殿門,引沙門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靜舍。」考其原因,乃以沙門皆以翻譯經論為要務,故此凡為沙門所居之處,必能群賢畢集,儒士接踵,所以佛寺也就成了精研學術的處所了。
說到這裡,我們這些後世的僧徒是應該慚愧的。佛法初來之際,佛寺皆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中心,亦為社會教學的重心,試問今日中國的佛寺,究竟都在做些什麼?
五、如何稱為阿蘭若?
近代很少有中國比丘行頭陀法,阿蘭若的名稱,因此也不為大家所熟悉,即使有人知道,也多似是而非,以為住在深山窮谷裡、人跡不到之處的墓間樹下或洞中的比丘,才能稱為阿蘭若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