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制生活 200

至於受雇於他人的所謂「得人錢財,與人消災」或「超薦亡靈」的讀經誦經,既不是原始佛教的色彩,也不是中國初期佛教的形態。因為中國的社會,先已有了道教的流行,佛教這種「消災」與「薦亡」的佛事,非常可能是受了道教所謂「作法」的刺激,所以應運而生,以資抗衡道教,免得道教在這方面優勢獨佔(此係個人的假設,究竟是不是如此,尚待做進一步的考證)。因此,直到目前,如《水陸儀軌》,雖經唐之法海、宋之四明、明之雲棲等數度刪增,它的文字之中,尚有一些道教的觀念。然而筆者又可肯定,凡以虔誠懇切,感念求法之心來讀誦經典,他必能有得於心,有了心得,他又必不甘心永滯於讀誦的一個境界,必定會油然生起弘法度生的利他精神;所以小乘人的不會永停於自利階段者,原因也在於此。否則的話,似乎也可反證,他雖讀誦經典,等於沒有讀誦,正如拳擊虛空,沒有反應,等於不擊;同時也可證明,讀誦的目的僅為利養,並不在乎求法。

上面說到中國佛教之有消災薦亡,可能是受了道教的影響,但是中國佛教之有薦亡法會的開始,有史可考的,則起於梁武帝蕭衍,最有名的梁皇寶懺及水陸儀軌,都是梁武帝時代的產物。發起於梁武帝,助成於同時的寶誌公大師。誌公大師,傳為大士菩薩化身,應化當時,頗能顯示神異,所以梁武帝迎供之後,每有疑異,必請誌公相議。相傳梁皇寶懺之由來,係因武帝懷念皇后郗氏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