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見「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憶、思惟,加上稱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同時在心中也切實地知道是在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心中清清楚楚沒有妄想雜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稱佛號,便是一聲佛號,也是一念念佛;繼續不斷地口中念畢十聲,心中沒有出現其他雜念,便是「十念相續」,也是十念念佛。
七、五念門
被尊為中國淨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曇鸞大師註世親菩薩的《往生論》,解釋世親菩薩主張的「五念門」說:
-
禮拜門:心中願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
-
讚歎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佛的異名)名號。
-
作願門:如實修行奢摩他(止)。
-
觀察門:如實修行毘婆舍那(觀)。
-
迴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
這五念門的念佛方法,其實就是:禮拜彌陀信願往生、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八、五方便念佛門
隋朝天臺智顗大師的〈五方便念佛門〉介紹了念佛門的修法:
-
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淨土,是為樂稱諸佛名號的眾生說。
-
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行者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所有罪障悉皆消滅。是為樂睹佛身,畏懼罪障者說。
-
諸境唯心念佛門:行者觀想佛身,是從自心生起,無別境界。此為迷心執境者說。
-
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行者觀想此心,亦無自相可得。是為計量自心實有者說。
-
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行者此時入深寂定,將入涅槃,緣十方諸佛加被護念,興起智慧功能,於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此為樂深寂定入涅槃境者說。
以上所舉五方便念佛門,第一稱名念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的因行與果境,第五則為發大菩提心。
智者大師在此文中,特別強調:「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又說:「若念佛時,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
九、念佛三昧的修持法
在《大藏經》中,介紹念佛三昧的經論以及歷代祖師的著述,相當的多,例如《般舟三昧經》的般舟三昧、《大阿彌陀經》卷下、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大智度論》卷二一、《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攝大乘論》卷下、天臺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門〉、華嚴宗五祖宗密的《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道綽的《安樂集》卷下、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卷七。
依據以上諸種資料所見,念佛三昧的修法應該具備:
-
要有定處、定期。
-
要有信願往生彼國。
-
要以至誠心常念佛不斷。
-
念佛要有次第漸進,可以分作四個層級:
-
稱名念佛:捨諸亂意,聲聲句句,念念相續,口宣佛號,心繫佛號聲。
-
觀像念佛:捨諸亂意,念念觀察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巨億光明,在眾中說法。
-
觀想念佛:捨諸亂意,念念心向佛國方所,觀想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佛及菩薩、羅漢的悲智解脫,一切功德法身。
-
實相念佛:捨諸亂意,不取內外相貌,念念相續,觀想體驗,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
以上四個層次,一般凡夫,最好先從稱名念佛起修,若得身心安穩,進修第二、第三層次,至於實相念佛,則相等於禪宗的明心見性了。必須消業除障,身心安適,不生人我煩惱之時,方可修持,否則用不上力,若非徒勞無功,便是東施效顰,自欺欺人。如何消業除障?稱名念佛,及禮拜、懺悔、發菩提心,是最好方法。
雖然近世的印光大師以為此際末法時代的下根之人,於此四種念佛之中的實相念佛,是難中之難的法門。但在明清之世,仍有不少僧俗大德,專修念佛三昧,例如明末的蓮池大師雲棲祩宏,清朝的省菴實賢,均曾剋期修持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