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內容是為八十八佛名號,以及《華嚴經》中節錄出的偈頌和經文所編成的,年代也不久。

過堂時所唱的〈供養偈〉,可能在宋代已存在,因為日本、韓國、越南所唱誦的內容大致也和我們一樣。

回顧中國佛教的演變可從課誦、服裝、寺院建築色彩及佛像形態看到,例如六朝時代的佛像都是瘦的,唐代卻豐滿鮮麗,西藏、南傳佛教及印度笈多王朝時代前的佛像也都是瘦的。日本早期的佛像是模仿唐代形式,所以他們的佛像個個豐腴圓滿,但是後代日本佛像也已日本化了,變成日本人的樣子。供奉、作畫都以十八羅漢為造形。

印度和其他佛教國家的寺院都很樸實莊嚴,以塔為中心,塔是供佛的經典和舍利之處,不像中國佛教寺院,有宮殿般地華麗非凡。出家人所住之處,名曰僧坊,是普通的房舍,而不像中國寺院的僧舍,有如皇宮般的建築。其因乃基於佛教初傳時,寺院是由皇帝所捐贈,有些是王公大臣將私人的官邸捐獻作為伽藍之用。

當我們初入寺門,即見肥頭大腹面呈笑容、手執布袋的菩薩像,此即彌勒菩薩的化身,與定應大師之像相似。大師生於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應機市廛度化眾生,所以被稱為布袋和尚。韋陀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