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毀的也被沒入博物館了。一九六六年八月,由於文革毀寺逐僧,一度交由園林部門管理。一九七九年大陸為了運用宗教吸引海外僑胞,利用佛教名勝古蹟,發展旅遊事業,改變國際人士對於大陸的印象,故又找回僧眾,稱為「落實宗教政策」。目前住僧二十來人,多半是六十開外的老僧,僅少數幾位是剛從棲霞山佛學院畢業出來的青年比丘。茗山法師即兼任棲霞山的方丈。
焦山定慧寺,傳說創於東漢獻帝興平元年(西元一九四年),名為普濟庵,北宋名普濟禪院,元名焦山寺,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西元一七〇三年)改為定慧寺,並頒御題寺額。
大雄寶殿則由唐代玄奘三藏的弟子法寶初建,後唐枯木禪師重建。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西元一〇八八年),金山的佛印了元禪師,來住此院。至明英宗正統年間(西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擴建了天王殿、藏經樓、千佛閣、海雲樓等殿宇近百間,規模壯麗,遂與金山齊名。明孝宗弘治年間(西元一四八八~一五〇五年),又加建了禪堂、齋堂、海雲亭、吸江亭、觀音閣等處。
茗山的《焦山資料》(手稿影印本)中,敍述民國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四年)時的焦山定慧寺全部殿宇是這樣的:「三門上有『勅賜焦山定慧禪寺』豎額,門口兩旁各有一座石獅。門內迎壁嵌有『海不揚波』四大字。天王殿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