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閱盡諸多王朝盛衰,飽經人間世態的滄桑,該寺也修廢頻仍,迭經成壞,歷朝亂世衰敗而治世必予重修,有清一代,即有順治四年(西元一六四七年)、康熙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九二年)及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凡六次修復;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三二年)三月,國民政府擬遷都洛陽,中央委員張繼訪白馬寺,見到牆敗宇塌,庭階荒蕪,即請上海德浩法師駐錫此寺,重行營建。嗣以抗日戰爭中,白馬寺再度敗落,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徹底摧殘,佛像被砸,經卷被焚,法器被毀。一九七二年起,大陸責成文物保管所再次全面重修並經營管理,到了一九八四年,始移交洛陽巿「佛教協會」,由僧人管理。
現在所能見到的白馬寺,在其寺東一華里處有齊雲寺的密簷塔,據稱建於後唐莊宗,如今有塔而無寺。
白馬寺前左側有一石馬,原係位於寺西一千公尺處的宋代右衛將軍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前後,德浩法師將之移於寺前,原有一對,現僅存其一匹。寺內則有天王殿、客堂、祖堂、齋堂、禪堂、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毘盧殿、迦葉摩騰殿、竺法蘭殿、上僧院(在清涼臺上的西院)、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的二大師墓。